近年来,隨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升温带动了整个鋰电產业链的快速发展,据高工鋰电產业研究所统计,预计未来几年国內对动力鋰电池的需求將快速增加,全球鋰电池设备市场也会逐渐向中国转移,鋰电设备市场將出现国產化趋势,到2020年,国產设备规模將达到285亿元,国產化率提高到80%左右,多年深耕鋰电检测领域的正业科技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一、鋰电之旅 直击检测
现今,正业科技以X-Ray无损检测设备贏得鋰电检测设备领域大部分客户的信赖和赞许,其渊源从15年前开始说起。
2003年,正业科技开始自主研发PCB行业检测仪器,专攻检测创新技术,4年后涉足X光检查机,多年的检测技术沉淀为进军鋰电检测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2011年,正业科技成立鋰电事业部,正式拓展鋰电检测市场,大展身手。短短7年时间见证了正业科技在鋰电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,从数码电池领域到动力电池领域,从最初的软包到铝壳、方形、圆柱电池,从单机设备到在线全自动化设备,最终正业科技以拳头產品—X-Ray无损检测设备在鋰电检测领域快速开疆辟土、站稳脚跟。
2016年,手机鋰电池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话题,受到行业高度重视,鋰电X-Ray在线全自动无损检测设备市场供不应求,正业科技凭借雄厚的实力占据了7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2017年,正业科技继续布局鋰电检测市场,开展鋰电池PACK自动组装生產线、鋰电池盖板自动组装生產线、极耳激光模切设备等项目的研发,进一步切入鋰电行业自动化设备领域,丰富鋰电產业布局。
▲鋰电池PACK自动组装生產线
2018年,基于“X光技术+自动化检测技术”的核心竞爭力,正业科技逐步实施“扩展鋰电检测设备產品链”的横向发展战略,目前重磅推出了电芯配组线(包括PPG尺寸测量机、OCV,Breaker焊接、配组分选、正压侧漏、贴胶机等)以及电池自动追溯激光打標机等新產品,进一步挖掘鋰电行业市场,未来將推出更多的自动化產线解决方案,全方位满足鋰电行业客户需求。
电芯自动配组线
现已推出的电池自动追溯激光打標机可將原料信息、產品批次、生產厂家、產品去向等信息自动生成二维码,在铝、铝合金、不銹钢等金属、合金的电池材料表面自动激光打標赋码,实时对接MES/ERP系统等,实现对產品的追溯和全生命周期管理,在鋰电领域应用非常广泛。
现今,正业科技已经与ATL、CATL、比亚迪、光宇集团、天津力神、TCL金能、中航鋰电、亿纬鋰能、松下能源、迪比科、嘉德科技、创明电池、维科电池、赣锋鋰电、国轩高科、微宏动力、豪鹏国际等国內外大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,產品获客户认可和好评。
二、標准规范 行业利好
为提升行业质量、促进行业持续发展,正业科技早在2015年针对PCB行业主导完成了X-Ray无损检测设备行业標准:《线路板检测用X射线检测仪性能试验方法》和《线路板检测用X射线检测仪技术条件》。
而今年,正业科技基于在鋰电检测领域具备颇高的市场占有率、雄厚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行业声誉,著手筹备鋰离子电池X射线检测设备的行业標准,目前正在立项审核中,坚定朝著“成为行业检测標准的制定者,成为国家认证的检测机构”的目標不断前进。
三、正业X-Ray无损检测设备系列
经过不懈的技术探索和坚持自主创新,正业科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產权的手动、半自动以及全自动X-Ray无损检测设备等多款產品,实现標准化、规模化以及自动化,满足鋰电企业的高质量检测要求。
no.1正业X-Ray无损检测设备系列
正业X-Ray无损检测设备主要应用在新能源领域,对消费型和动力型鋰电池进行內部透视检测,帮助企业提高品控和检测效率。
no.2应用原理
正业X-Ray无损检测设备通过X-Ray发生器发出X射线,穿透电池內部,由线阵列探测器接收X射线成像和拍照,通过自主研发的检测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自动测量和判断,確定良品和不良品,并將不良品挑选出来,设备前后端可与產线对接。
no.3应用实例
no.4研发实力
多年来,正业科技高度重视技术创新,先后组建起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广东省教育部產学研结合示范基地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四大研发平臺,年均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5%以上,开展X-Ray无损检测设备等创新產品的研发。
no.5荣誉证书
截止2018年11月底,正业科技共申请专利近290件,授权专利总数近140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,实用新型授权80余件,外观专利授权近30件。软件著作权17件。而X-Ray无损检测设备专利占20%以上,同时还荣获 “国家专利优秀奖”、“国家知识產权优势企业”、“广东省专利奖”、“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”等荣誉。
系列1:行业奖项
系列2:专利產品奖
近期,正业科技智能制造中心即將建成,將进一步促进鋰电检测装备的研发和生產能力,提升產能,满足市场需求。
此外,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.0的大背景下,正业科技必须牢牢掌握市场需求的命脉,从战略、资源、技术、產品、客户和市场六大方面进行未来发展战略布局。